在职法律硕士(Juris Master, JM)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学科属性常引发讨论:它究竟是否属于法学类专业?本文将从培养目标、课程设置和学科归属三个方面展开分析。
一、从培养目标看学科本质
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《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》,法学类专业涵盖法学理论、法律史、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二级学科。而在职法律硕士的培养方案明确要求"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,具备法律实务能力",其核心课程与传统法学硕士存在高度重合。例如中国政法大学JM项目要求必修《法理学》《民商法实务》等课程,这与法学硕士的基础课程设置本质一致。
高校 | 核心课程 | 所属学院 |
---|---|---|
北京大学 | 刑法专题、民事诉讼实务 | 法学院 |
华东政法大学 | 合同法前沿、法律方法论 |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|
西南政法大学 | 行政法案例研习、证据法学 | 研究生院 |
二、学科目录的官方定位
教育部2020版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》中,法律硕士(代码0351)与法学硕士(代码0301)并列于"法学"学科门类下。这种分类方式明确体现了两者在学科体系中的同源性。特别是在职JM项目,其学位证书注明"法律硕士专业学位",与全日制JM具有同等法律效力,进一步佐证其法学属性。
三、职业资格认证关联性
从职业发展角度看,在职法律硕士毕业生可报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。根据司法部规定,取得JM学位即可满足报考的学历要求,这与法学本科、法学硕士的资格条件完全一致。 在公务员考试中,法律硕士学历通常被认可为符合"法学类"岗位的报考条件。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尽管JM更侧重实务能力培养,但其课程体系仍以法学理论为根基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教学评估报告显示,该校在职JM学员需完成不少于1200学时的法学核心课程,占总课时的65%以上。
无论是从学科分类、课程内容还是职业认证体系来看,在职法律硕士本质上属于法学类专业教育。其与学术型法学硕士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方式的实践导向,而非学科属性的根本差异。